作者: 遂川盛世明天林業(yè)開發(fā)有限公司發(fā)布時間: 2023-11-12點擊量: 14
最近,江西省遂川縣盛世明天林業(yè)開發(fā)有限公司生產的“客家人”八仙桌、神臺、大門在世界客屬第32屆懇親會上參展。受到深圳、廣州、香港、臺灣客商以及東帝汶、緬甸、馬來西亞等國外客商的青睞,公司總經理鄒世明是一位堅毅執(zhí)著的“客家人”。
鄒世明1960年出生,年逾花甲,但身體強壯、滿身力氣。200多年前,鄒世明的祖輩從廣東梅州遷到江西省遂川縣新江鄉(xiāng)小湖村,是明末清初廣東倒遷入贛的客家人。《吉安地區(qū)志》載:明末清初,閩粵湘等省有更多的客家人,為避戰(zhàn)亂和自然災害,輾轉遷來吉安山區(qū),墾種謀生、搭棚而居。遂川是福建、廣東客籍人遷入最多的縣,鄒世明的祖輩就是那時隨遷徒大潮定居到遂川縣北部林區(qū)的。
靠山識鳥音,靠水知魚性。生長在林區(qū)的鄒世明,從小就懂得靠山吃山的道理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,改革開放的大門剛大開,一些廣東木材經銷商來到遂川縣北部林區(qū)收購木材。鄒世明因為誠實肯干,力氣大,人聰明,被廣東客商看中,讓鄒世明組織勞務為客商做一些木材檢尺、堆倉、上車、裝貨的體力活,有一次帶鄒世明到廣東潮州木材市場幫助押車送貨。看到廣東客商靠著經營木材率先致富,鄒世明內心也有一種沖動,籌劃著自己單干經營。起初,廣東木材市場被當?shù)厝藟艛?,鄒世明也做了幾次賠本買賣,但他并不灰心,每次,鄒世明都是挑選上等的好木材運到廣東市場,慢慢的靠著誠實守信、價廉物美,木材生意越做越順。不久,廣東市場對原木需求減少,對板材需求增加,鄒世明覺察到了市場需求的變化,在家鄉(xiāng)辦起了一家板材加工廠,把采伐的原木先加工成半成品的板材,再運到廣東等市場銷售,由于適銷對路、鄒世明的生意越做越紅火,攢下了第一桶金。
鄒世明靠著經營木材和板材加工致富了,但他內心卻有一種隱憂。遂川雖是林區(qū),盛產木材,但大多數(shù)人貪圖眼前利益,木材砍伐量年年增加,林木蓄積量逐年減少,荒山、殘次林越來越多,可大家還是沒有富起來。當?shù)卣部吹搅肆謽I(yè)分散經營、只砍樹不造林帶來的弊端,尋求林業(yè)適度規(guī)模經營的路子。
2005年,林業(yè)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在遂川拉開帷幕,遂川縣成立了全省首家林業(yè)要素市場,山場可以在林業(yè)要素市場自由流轉。通俗來說,大家管不好、管不了、不愿管的山場,可以自由買賣給大戶經營管理。由于鄒世明在當?shù)亟洜I木材曉有名氣,政府有關人員找到鄒世明,希望他帶個頭,流轉一些山場,走林業(yè)規(guī)模經營的路子。起初,鄒世明也有一些顧慮,因為,林業(yè)畢竟投入大、周期長,而且林業(yè)政策繁多,存在難于預料的風險。這時,林業(yè)部門、鄉(xiāng)政府等單位上門服務,為他分析政策、理清思路。就這樣,鄒世明拿出自己全部積蓄流轉了15000多畝山場,多系殘次林山場,創(chuàng)辦了第一家民營林場一一遂川縣青豐林場。
林場辦起來以后,鄒世明請來了林業(yè)部門的技術人員,為林場做了造林作業(yè)設計,鄒世明也做了每年造林1000畝左右的計劃。緣于對林業(yè)的特殊感情,鄒世明對每塊山場都做到精耕細作,從清山、整地、打穴到育苗、選苗、種植、撫育管理,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從不馬虎。為減輕資金壓力,鄒世明大力發(fā)展林下經濟,種植了近3000畝黃姜。黃姜與杉木套種,一方面增加了收入,每畝黃姜收入500元左右。另一方面,改善了土壤、增加了地力,促進了林木生長。在樹種選擇上,他采取以紅心杉、泡花桐為主,兼顧針葉、闊葉、針闊混交等方式造林,保障了林相結構。同時,為了保持永續(xù)利用,鄒世明采取間伐、擇伐、小塊輪伐的辦法,有計劃的砍伐一些木材,增加了林場收入。
經營林場之路也充滿艱辛和風險。2008年春,一場50年不遇的大雪,讓青豐林場遭受重大損失。林木、毛竹被雪壓斷,幼苗被凍死,造成直接損失500余萬元。面對災情,鄒世明再一次展現(xiàn)了自己的堅韌,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,率領民工立即投入災后重建。
經過十多年的持續(xù)造林營林,如今1萬多畝山場林木長勢喜人,到處郁郁蔥蔥,每年都有500多畝進入主伐期。鄒世明高興的算了一筆經濟帳:山上整地造林成本每畝1000元,撫育管護成本每畝1000元,流轉山場每畝1000元,砍伐運輸成本每畝3000元,如今國家對林業(yè)扶持力度大,給予造林補助每畝800元左右。主伐期每畝毛收入8000元,剔除各項成本,主伐每畝可獲純收入3000元左右,如果每年砍伐500畝,林場一年可實現(xiàn)純利潤150萬元左右,這就是規(guī)模經營帶來的效益。同時,林場在黃姜種收、林木種植、撫育、砍伐等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都是勞動密集型工種,需要雇傭各種短工五、六十人至一百余人不等,帶富了當?shù)亓洲r。五斗村貧困戶楊國成從2015年起在青豐林場做工,年收入達5萬余元,很快脫貧了,向這樣的貧困戶有近二十人,在青豐林場的帶動下,都脫貧了。
將木頭和半成品板材送到客商那里,鄒世明發(fā)現(xiàn)客商將它們加工成家具后,木材的附加值得到了最大化。這也給予了鄒世明極大的啟迪。為了讓林木保值增值,延長林業(yè)生產加工產業(yè)鏈,鄒世明憑著自己多年經營木材的經驗積淀,他敏銳地感覺到隨著經濟的發(fā)展,生活水平的提高,低端的家具市場將會很快走向中高端市場,將來的家具拼的是品質、品牌、文化。2010年盤下一個倒閉了的舊廠房,身為客家人的鄒世明又為原木家具注冊了“客家人”商標,將厚重的客家文化溶入到了他的家具產品中。
鄒世明打定主意,生產原木家具,把老祖宗手藝傳承好,把客家文化發(fā)揚光大,把林業(yè)產業(yè)做強做大,帶動一方經濟發(fā)展。
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,歷盡千辛萬苦,鄒世明經過多輪試驗、磨合,生產走上正軌,2014年,一榫一卯、一凹一凸、質量上乘、具有客家文化元素的原木家具岀爐。2021年,鄒世明拿到了夢寐以求的質量體系認證書,他對質量要求嚴格把控:切割不能有漏洞,卯接不能有縫隙,雕花不能有敗筆;油漆不能有瑕疵……因為“客家人”品牌是榮耀,更是責任與擔當,不僅承載著家具廠30余人和林場近百人的希望,更承載著全球八千萬客家人的期盼。
靠執(zhí)著與堅守,“客家人"品牌原木家具除生產大門、神臺、八仙桌“爆款產品”外,還開發(fā)了全屋定制、沙發(fā)、床、辦公設施等系列產品共20多種,深受消費者青睞。經過十年歲月沉淀,已成為江西家具行業(yè)知名品牌,并在傳承客家文化、帶動當?shù)亟洕l(fā)展方面作出了明顯的貢獻。今年9月,全國“質量月”蘇浙皖贛滬共同行動在上海啟動,鄒世明選送的品牌故事“豪邁客家人 ,健步行天下”獲得質量品牌故事大賽一等獎。
一聲"客家人",一生客家情。鄒世明以行動詮釋了一個客家人的追求和品格。通過多年對林業(yè)生產的探索,對林業(yè)產業(yè)的強鏈補鏈,鄒世明走出了一條“公司十基地十品牌”林業(yè)發(fā)展的新路子。
(供稿:楊唐達、古小江)
版權所有? 遂川盛世明天林業(yè)開發(fā)有限公司 網站備案:贛ICP備16000190號-1 技術支持: